一位90后富二代的農業夢:我要成為蘇南地區的陶老師,買割草機,上紹興哈瑪匠
發布時間:
2020-06-21
概要:
“家里有幾套房?”我問陶煜東。他回道:“我也不知道,從來不問。”
“我從小在鄉下長大,就喜歡跟土地打交道。長大了喜歡看《致富經》,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搞個農場。”陶煜東介紹道。他高中畢業后就讀于松江農林職業技術學院,后來還讀了中國農業大學的網絡學院,花了6年時間拿到了中國最高農業殿堂的畢業證書。
我經常會聽到“百果園”的規劃,但陶煜東這種“百果千花”的構思還是超越了我的思維邊際,忍不住問道:“這是學校教的還是《致富經》上學的?”
但這僅僅是樹種的調整,在這過程中,他又跳了一次品種的坑。“當時我也是聽了專家的建議,選擇了日韓梨品種,包括現在最火的‘秋月’,我也把它種成功了,但是發現不好賣,客戶說這些品種都沒有‘翠冠’好吃,而且上市晚,單位福利都發完了。”
在接下來的幾年,陶煜東就把原先這些品種逐步進行高接換種。在現場,還有工人在割掉嫁接口上的綁扎膜,防止薄膜卡住不斷增粗的枝條。梨園管理得挺好,平棚架,樹形規整,地面生草,符合一個好果園的基本標準。只可惜不是成熟期,嘗不到果實品質。
“很多啊!”陶煜東回答道:“比如他們有農協,我們只能靠自己,所以在管理上要既精細又省力,在修剪和人工授粉方面我們做不到像日本那么精細,但是我們可以在最后的果品分選上做到精致,哪怕有一點點小蟲眼或者小傷都要挑掉,千萬不要學別人用網套一套把傷口蓋住一起放進去賣掉。如果顧客拿回去放一兩天爛掉了,他肯定要不開心……”
“實在是沒有精力。”陶煜東搖了搖頭說:“我是沒有趕上做水果的好日子,2012年建果園,2013年八項規定,靠關系走銷售這條路就斷了。我就是夾縫求生,不管怎么樣,只要能把水果賣掉就行。有時候賣的水果還不夠送貨的油錢,我就想著相當于打廣告了。我覺得品嘗比打廣告來得真實可信。他們吃到覺得好,就會回購。通過這種方式,我就慢慢把一些對水果有品質要求的人聚焦起來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