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園主的心靈雞湯:你對果園的定位和要求,決定了果園的未來
發布時間:
2020-04-08
概要:
“沒有沒有,”李鵬峰謙虛了一下,他是這家果園的具體管理者,從他的言語表達就能聽得出來,他也是“花果飄香”的忠實粉絲:“我們只是比較‘貪’而已,既想通過‘省力化’把面積做大,在采購商那里有份量;又想學日本人的‘精致化’,把品質做好。”
“連枝式”水平棚架
“建園前,我們在俞老師的手機上看到兩張這種樹形照片,瞬間把我們震撼到了。”吳建明是綠舟農場的大老板,2017年春節回鄉時偶遇一在常州種梨的安徽碭山人。他好奇地問道,碭山梨名氣這么大,為什么不在碭山種梨,反而跑到常州種。碭山人告訴他,你們這個地方種出來的梨好吃,價格高,還好賣。這一下子就觸動了吳建明作為商人的經濟敏感性。隨后就拉上李鵬峰到處考察梨園,準備大干一場。最初考慮用開心形的水平棚架,后來機緣巧合在買梨苗的時候認識了浙江海寧的種梨高手俞美良,這才有了這種新樹形。
“從這兩張照片我們能看到我們所期望的機械化和數字化的管理模式。”李鵬峰詳解道:“在這之前,我們已經和很多老師聊過各種樹形,包括開心形的水平棚架,因為我們沒有種過梨,所以對他們描述的整枝的方法都很難理解。如果我們都無法理解作業方法,那員工不是更無法理解。而當俞老師向我們介紹這種樹形時,側枝就像魚刺一樣規范排列,每40厘米留一根側枝,側枝上每30厘米留一個果,可以數字化管理,這不就完美解決了我們原先擔心缺乏熟練工人的問題嘛,又符合我們做機械化的理念。”
“有。”李鵬峰答道:“一個是行距變了,新建園的行距從原來的4米變成現在的5米;一個是作業的程序變了,原先是先種植,再建棚架,現在是先建棚架,再種植。目的都是為了機械能更好地通行。”
“當然,做成暗溝那就更好了,他就不用去考慮機械的適用性問題。但是他現在還在投入期,后期再加上也是沒問題的。”馮紹林也體諒果園主的前期投入問題。
“3000~4000元/畝做出來的暗溝應該還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。”吳建明不認可孫建勤的改造方案,他解釋道:“因為暗溝的質量要求我認為是非常高的,我們要做到起碼50年沒問題,如果你做得馬馬虎虎,混個三五年下面堵住了也不知道,那對梨樹來說,是毀滅性的。”
吳建明緊接著闡述自己的觀點:“果園投資是一種長效投資,要考慮到各種惡劣天氣,要么不投,要投就干脆一步到位。像我們的這種棚架,都是按照高標準來做。我可以很自信地說,在全國范圍內你都很難找到比我們更好的棚架來。包括果園機械的投入,光去年我們就花了150萬元,像這臺躲避式割草機就是從馮紹林那里買的,12萬元,還有兩臺打藥機50萬元……”
“我們也沒仔細算過。”吳建明說:“但是到今天為止,我們對它的營利模式還是比較看好的。參照周邊種梨的產量(5000斤/畝)和價格(3~4元/斤),我認為一畝地怎么也能賣個1.5萬~2萬元吧。而且我們采用的這種種植模式和機械化水平,比老百姓要省工省力得多,如果品質能達到我們的期望的話,我認為與老百姓相比,我們是有競爭力的。”
前期投入的高標準,能否反映到以后產品的高標準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