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這一年抖音增加多少粉絲了?”我問催海滔(廣西荔浦聚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法人)。他是抖音網紅,并通過開培訓班和農資店成功實現流量變現,年紀輕輕就走上人生巔峰。
“不增反降,比去年還少了2萬。”催海滔笑了笑,解釋道:“說實在話,越到后面,發的內容越謹慎,比如像脫酸劑、打針這種話題我們講絕對火爆,但擔心對產業的影響太大,我們不敢講。而且到了這個程度,我們已經沒有必要沖粉絲量,更多的應該是在粉絲變現和客戶質量上下功夫。”
“現在有多少家連鎖店了?”我問的是他變現的主要途徑,去年見面時他已經介紹過商業藍圖,計劃在全國開300~500家加盟店,做成農資界的“百果園”。那時他已經有30多家加盟店,分布在川、渝、贛、湘、桂、粵、滇等7個柑橘主產省。

“今年40多家,還有幾家在談。”催海滔說:“今年我們的重點是在荔浦做了這個標準化的農資示范店,先把品牌形象做出來。”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他今年新建的旗艦店,占地2000平方,前面是農資展示區,后面是倉儲區,整體結構有點類似于“雨露空間”這種倉儲式的水果店。辦公區的旁邊還有一個會議室,可以容納100多人,每個月都會舉辦1~2期技術培訓會。與早些年開課收費的模式不同,今年的培訓基本上都是免費的,等于說他的盈利重點已經轉移到農資銷售和基地服務上。“這算不算荔浦最大的農資店?”我問楊國教(荔浦市農業農村局領導)。我每次到荔浦他都會陪同,對當地“砂糖橘”產業憂心忡忡。
“據我所知,在整個廣西都是標準化程度最高、配套設施最好的農資店。”楊國教夸贊道。我起身轉了一下,展示區的品類很多,當然也少不了聚誠農業主推的“柑橘動力”系列產品。我想起去年曾問過他,聚誠所服務的基地外地多還是本地多,答案非常符合“外來的和尚會念經”的中國國情,所以心生疑惑:“為什么會在家鄉開這么大的農資店?”“這個店我們主要是做一個標準化的示范,然后往外推送進行招商。”催海滔解釋道:“另一方面,也想為家鄉的柑橘產業盡一份力,畢竟‘砂糖橘’是我們荔浦的地標產品……”

“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。”我接茬道。他說的這種現象在其他產業上也普遍存在,所以去年他提出的“少投等于少虧,多投才能多賺”在現實中是很難被農民所接受的,于是我接著問道:“你的著力點在哪里?”
“第一個,我自己建一個高標準的示范園,通過搭網來減少甚至杜絕黃龍病的發生;第二個,引進一些新品種,比如國慶節前就可以成熟的早熟‘砂糖橘’品種,培養無病毒苗。現在國內的苗木市場很亂,像南寧有些果園碎葉病、衰退病的發病率已經占到30%~40%,剛開始投產就得砍樹了,這是非常慘痛的。”
催海滔滔滔不絕地說:“所以接下來我的重點是把這幾年學到的、看到的一些新的理念和思路變成實踐,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他做出來,不能光憑一個口號把果農帶上路。我經常說,不是所有農民都適合當果農,未來的農民一定是專業化的,需要一定的資本,需要科學的管理,提升果品品質,樹立知名品牌,才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。”
我不太喜歡聽這種“品種—品質—品牌”的陳年老調,但大致意思我是聽懂了,他是想通過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模式來提高整體效益,就如同我這兩年經常說的“做長香腸”之后,才有機會在產業鏈上切分效益。
“假如像萬家興這樣的大基地想跟你合作,你有沒有辦法幫他走出困境?”我饒有興趣地問催海滔。萬家興是當地最大的“砂糖橘”種植企業,總面積3000多畝。“我們對合作企業是有考核標準的。”催海滔解釋道:“第一,管理資金能不能跟上,這是基礎;第二,執行力能否跟上,如果執行力跟不上,再好的方案都是空談;第三,我們要看果園的實際情況,如果黃龍病已經泛濫了,那我們就沒有必要去做了。”“哪怕是‘砂糖橘’這種本身行情就比較低迷的品種也可以做?”我反復強調道。“可以啊!”催海滔頗有自信地說:“只要把品質做出來,我覺得越大的基地越能吃得住價格。因為大的收購商更愿意和大基地合作,但前提是品質要好。”“你有沒有‘砂糖橘’的客戶?”我依然將信將疑,產業到了這個程度已經不是簡單的‘技術’或“品質”就能翻盤的。“有啊!”催海滔說:“但說實話,我沒有把重心放在‘砂糖橘’上,我們現在主打‘091(無核沃柑)’,因為在廣西種‘砂糖橘’‘沃柑’都沒有什么技術壁壘,在四川做‘愛媛’‘耙耙柑’也干不過當地的技術團隊,所以就選了‘091’這個品種作為突破口。”難怪,去年他帶我去看的當地客戶種的就是“091”,連路上他遠程指導的抖音拍攝技巧講的也是“091”。這么說來,催海滔在荔浦本地開農資旗艦店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豎立企業形象,以招募更多的農資加盟店。
“你覺得就當地的‘砂糖橘’產業來說,提升品質這條道路還走不走得通?”當這些商業謎團都解開之后,我開始靜下心來聊聊荔浦“砂糖橘”的出路。
對這種已經進入下降通道的產業來說,面前擺著的無非是兩條路,一條是通過品質提升走復興之路,另一條是更換品種的革新之路。相比之下,后者的道路不確定因素太多,所以就當地政府來說,于情于理都會優先選擇復興之路。
“我覺得大概率可行。”經過幾番交鋒,催海滔的口氣明顯要緩和許多,“像‘紫牛’有機肥最早是在我們荔浦賣火的,當初‘砂糖橘’賣4~5元/斤,大家都很舍得用;現在市場低迷,有機肥已經不舍得用了,用的全是化肥,品質自然而然就下降了。”

“關鍵是現在用了‘紫牛’,‘砂糖橘’的價格能高多少?”我問道。
“高不了多少。”催海滔說:“所以現在想去大面積拯救‘砂糖橘’產業是不可能的,只能先讓小部分果園保住品質。現在差果的價格,基本上是1~1.5元/斤,但是好果的價格,還能賣到3~3.5元/斤。”
“有這么高的差價嗎?”我向楊國教求證道。“有一部分面積不大,管10~20畝,管理比較精細的,外觀和口感都能達到市場A級果標準的,這幾年的價格也比較穩定,在2~3元/斤之間。”楊國教實事求是地說。這個溢價空間比較符和我的判斷,但前提是必須對接上像“雨露空間”這種愿意為好果出好價的渠道,否則,對收百家貨的客商來說,這種小面積的果園也只能淹沒在茫茫大眾之中,這就是走品質提升之路最大的難點。
“還有一種思路,干脆啥都不做,這兩年效益差,黃的黃,砍的砍,從原來的38萬畝降到現在的30萬畝,再降到20萬畝,按照市場規律,通過供求關系來調整,行不行?就看誰熬得住。”我干脆拋個“餿主意”,想聽聽主管部門的看法。“我們不能光從荔浦的變化來看市場,現在整個廣西的‘砂糖橘’面積已經超過200萬畝,荔浦是種在前面的,后面種的產區無論從黃龍病的發病率還是管理上會更有優勢,你熬不過他們的。”楊國教嘆息道。我不由想起李敖(臺灣作家)的那句打油詩:長江后浪推前浪,前浪死在沙灘上。難道水果行業也逃不過這個魔咒?